心理学部团队研究揭示特质希望与积极应对方式关系的神经基础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莫泊桑)。希望(hope)作为一种与目标有关的认知倾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根据Snyder 的希望理论(Snyder, 2002),希望是指个体为达成目标而激发和维系的动力以及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即包含动力思维(agency thoughts)和路径思维(pathway thoughts)。在以往探讨希望的形成机制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应对方式与问题解决和目标实现紧密相关(Han et al., 2012),积极应对方式(positive coping style)可能是促使个体希望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然而,积极应对方式影响希望神经机制仍尚不清楚。
近期,心理学部陈红教授团队在中科院期刊分区(升级版)心理学大类Top期刊《Psychophysiology》(心理学:生物一区, 5yrsIF = 4.43)发表题为“Goal Setting and Attaining: Neural Correlates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Hope”的研究,通过全脑相关分析和大尺度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旨在从静息态的视角揭示个体特质希望与积极应对方式关系的神经基础。
研究发现,特质希望及其路径思维与左侧额极(frontal pole cortex)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另外,路径思维与右侧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的低频振荡振幅强度呈显著正相关(见图1)。此外,以发现的激活脑区为种子点进行大尺度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发现,左侧额极-左侧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左侧额极-右侧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以及右侧中央后回-左侧小脑的功能连接强度(RSFC)与希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见图2)。中介模型分析发现,积极应对方式影响特质希望存在两种可能路径:(1)中央后回和小脑的功能连接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影响路径思维;(2)积极应对方式也可以通过中央后回和小脑的功能连接影响路径思维(见图3)。
图1 特质希望的静息态大脑
图2 特质希望的大尺度功能连接
图3 特质希望与积极应对方式的神经关联模型
综上,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特质希望的神经关联,对于揭示特质希望与积极应对方式关系的神经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将进一步通过纵向追踪探究积极应对方式与希望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关系的神经基础。这对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希望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陈红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向光璨为论文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771237)和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SWU 1709106)的支持。
论文信息:
Xiang, G. C., Li, Q. Q., Xiao, M. Y., He, L., Chen, X. M., Du, X. L., Liu, X. Y., Song, S. Q., Wu, Y., & Chen, H. (2021). Goal Setting and Attaining: Neural Correlates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Hope. Psychophysiology, 58(10), e13887. https://doi.org/10.1111/psyp.13887
供稿 | 刘永
排版 | 伍晶晶
责编 | 肖叶菲 彭瑞瑶 王雅萱
图文来源于学部官网